首页>网络媒体>

阅读新闻

虎年春晚被批“史上最差”网络春晚“揭竿而起”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秩名 日期:2010-03-01 02:30

天后级歌手王菲、毛阿敏都被细心的网友质疑春晚假唱。

 

  “看春晚不是娱乐,骂春晚才是娱乐。”虽然近几年大家已经习惯了对央视春晚边看边骂,但虎年春晚还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本山神话”的破灭,植入广告的喧宾夺主,语言类节目的普遍平庸,以及“假唱门”、“录播门”、“切镜门”、“抄袭门”等事件带来的信任危机,让今年的春晚成为一些观众口中的“史上最差”。与此同时,地方台春晚来势汹汹,越来越直接地威胁着央视的“霸主”地位,不少观众提出,央视春晚应该痛定思痛了。当然,前提是,央视在春晚广告持续增长和自报收视率96.1%、满意度81.6%的同时,真的感觉到“痛”了。

  春晚是一个靶子,靶心是赵本山

  “王菲冷,小虎热,本山闷,刘谦神”是观众对虎年春晚四大亮点节目的基本评价。央视网消息,CTR市场研究公司通过随机抽样,电话调查了2290个收看家庭,结果显示,96.1%的用户收看了今年春晚,其中81.6%认为今年春晚办得好。而某门户网站对今年春晚的满意度调查上,一天时间内网友认为“好”的只占15.2%,不到两成,46.5%的人认为不好。而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公布历年的调查结果,近5年来,央视春晚的叫好率逐年走低。其中,2006年叫好率为85.5%,2007年为83.6%,2008年为81.1%,2009年为81.1%。有人嘲讽说,春晚并没有在骂声中成长,而是在对付骂声中成长。

  如果说今年的春晚是一个靶子,那么靶心无疑是赵本山。央视春晚总导演金越曾宣称“赵本山的小品成功了,春晚就成功了一半”,虎年春晚之后,大部分观众也同样将春晚的不好都归咎于赵本山小品《捐助》的失败。不管是大多数普通观众,还是专家学者、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地评价:本山大叔在奋战了20个年头的春晚舞台上,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滑铁卢”。他用《捐助》告诉人们:神话也有破灭的一天。在某网站发起的“春晚最烂节目评选”中,赵本山和四个徒弟的《捐助》以47%的得票率位居第一。

  而文化学者对赵本山的攻击更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味。他们提出,要抵制“赵本山的文化霸权”。之前赵本山《卖拐》系列小品走红时,学者吴祚来就对赵本山的“霸权现象”提出了批评,而今年他的抨击更加直接和猛烈:“以赵本山为核心的文化集团在娱乐界已是一座不可小觑的山头,这座山之高,直接链接着央视春晚巅峰时刻,它们之间俨然已是利益共同体,央视可以通过赵本山小品获取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而赵本山也可通过春晚来推出他的新弟子……来自民间的文化集团借助央视的文化垄断,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利益双丰收,我们不仅需要警惕这样的文化垄断,更要有措施来限制这样的利益集团对民间公共文化的侵蚀。”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学者肖鹰也表示,“小品《捐助》被观众评论为2010春晚最烂之作。可以想象,如果《捐助》不是赵本山小品,不仅不可能最后登上春晚舞台,而且根本连入围都不可能。”

  而央视春晚语言类统筹崔砚君则告诉记者,他表示就算赵本山是文化垄断,那也是因为观众需要,“至少90%的观众是需要赵本山的。本山今年身体不太好,其实他自己也不太愿意上,但观众的需求不能忽视,他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不能说他是垄断。”他强调:“央视春晚需要赵本山也是因为观众需要他,目前还没有其他人能和他抗衡。”

  看春晚很无奈,办春晚更痛苦

  现在,给春晚“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撰博直指春晚在教育方面的内容存在三大败笔,在网络上颇具影响力。他称,国家和教育部门、老师和家长们费尽心思和口舌进行的诚实教育、朴实教育、同情弱势群体的教育和有错即改等等许多传统美德教育都被这台春晚颠覆且葬送了。先看,素来以讽刺弱势群体为己任并发了大财的赵本山们,讽刺过残疾人、没文化的人和乡下人,这次讽刺的是寡妇和上不起学的人。他还痛斥春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春晚让少女背《百家姓》,既违背了教育规律,更有悖于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的素质教育。“靠背诵能力的提高或超常背诵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益处不大。”

  春晚的节目原创能力,更让大家失望。“轮椅版的猪坚强”、“我是打酱油的”、“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呢”、“唱的不是歌,是寂寞”等网络流行语早已过时,缺乏笑点。而“一个不想当厨师的裁缝,不是好司机”更是一字不差,原封不动地抄袭郭德纲的相声。

  其实,看春晚的人很无奈,办春晚的人更痛苦。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幸教授说,骂它是因为不了解它的内部情况。有观众说春晚庸俗、僵化和虚假,是因为春晚“不敢轻易动”。“某种意义上,春晚大家只能从政治角度看,不能从艺术角度看。郭德纲从来没上过春晚。陈佩斯有一些民间精神,现在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姜昆是春晚的‘御用’,是个‘政治人’。而赵本山,他的问题跟春晚一样,是个‘生意人’。真正的艺术家没有了!”

  从导演到演员,春晚始终用着同一套班底。其中的原因或许有某些人所猜测的,春晚是个名利场,自然少不了“关系户”。有网友疾呼:“如果我有机会见到春晚导演,我真的要求求他,能不能别再让郭达和蔡明出现了。蔡明永远是尖嗓子,眨巴着眼睛,毫无技术含量。郭达也一样,喊着上场,装疯卖傻,太没创意了。”受到网友如此“抬举”的还有黄宏、巩汉林、姜昆、冯巩等春晚“钉子户”……不过,很多业内人士却透露,其实,春晚之所以让这些老面孔年复一年的出现,未必有太多利益上的考虑,而是因为他们能够保证“不出错”,而新人虽然可以给大家惊喜,但是风险也高。春晚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其中之一就是专家口中的“政治性高于艺术性”,“不出彩”不要紧,只要“不出错”就是一种成功了。

  今年央视春晚总导演金越也执导过几届春晚了。有人质疑,为什么年年招标,用的还是那些“老人”?李幸透露:“金越这个人很认真。他有个好处,做什么事认真,不管大事小事。以前我在南京师范大学,请他来当兼职老师。他很忙,但还老是问我,要不要来讲?后来我的学生到北京实习,其实够不上他的标准,他却亲自安排、亲自带。这么小的事,根本不用他这个大导演操心。所以,多年下来,央视也知道他相当认真,把节目交给他放心。这种放心也代表政治上可靠,没出岔子就行了。”他说:“其实央视内部也有很多声音,也在努力地改进,不过这是一个过程。再无趣,也让小虎队、王菲去唱了嘛!”

  地方春晚、网络春晚“揭竿而起”

  如果观众这些“无情的”、“偏激的”、“哗众取宠的”评论,还不足以让央视春晚加快改革步伐,那么它能不能不在乎地方台春晚“揭竿而起”、步步紧逼?

  今年,北京卫视春晚就出尽了风头。虽然没有在大年三十晚与央视春晚“硬碰硬”,改在大年初一晚播出,但华丽大气的舞台和超强明星阵容,让这台晚会成为跟央视春晚最相似,也是其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这些节目名单恐怕能引起很多观众的兴趣:郭德纲的新相声,小沈阳携夫人表演小品,赵本山和冯小刚、范增、海岩调侃,丫蛋和王金龙的《我要上春晚》、郭冬临的《签约》、黄宏的《盘点》等小品,宋祖英的大型歌舞,黄晓明、张涵予、王宝强、苏有朋、陆毅等华谊男星表演的情景歌舞。还有李玉刚、vitas……

  东方卫视《笑林盛典》春节特别节目,多达30余个相声、小品。郭德纲、周立波、陈佩斯、朱时茂、姜昆、李金斗、师胜杰、石富宽、侯耀华、王汝刚、黄宏、郭达、蔡明、巩汉林、康康等两岸三地的笑星齐聚一堂。

  江苏卫视《幸福朵朵开》分为三个主题,不仅把1986年、1998年、2010年三个虎年春晚精彩节目进行重现,又将与春晚失之交臂但又非常精彩的节目搬上荧屏,还专门寻找1982年首届春晚以来“跑龙套”而当今成为大牌的明星,视角比较独特。

  喜欢赵本山家族的观众自然不会错过辽宁春晚。今年赵本山“拖家带口”占尽辽宁春晚节目的大半壁江山,除了献出自己的一双龙凤胎儿女,赵家班的唱念做打尽显,当红弟子小沈阳更是脱离以往模仿秀段子,独自献唱一曲《不亦乐乎》。没能上春晚的《就差钱》,赵本山也奉献给了辽宁卫视,还有小沈阳、毛毛等主演的《疯狂粉丝团》。

  湖南卫视则是春节期间的大赢家。据央视内部员工透露,湖南卫视春节期间收视率已经超过了央视1套。李幸认为这毫不奇怪:“湖南卫视的大量用户是流动人口,比如打工仔、打工妹,他们不是样本户,平时不被统计在收视率当中。而春节回老家,他们作为样本户,作用体现出来了。湖南卫视另一部分观众是固定人口,但他们平时很忙,从事服务行业,上夜班。而过年休息,他们都去看湖南卫视,这时收视表现就非常明显。”

  他还说起一个有趣的现象,央视有个忌讳,不肯为地方台传播,他们之间已经形成竞争关系。所以湖南卫视捧出来的超女、快男,虽然观众期待值很高,还是不太可能出现在央视屏幕上。而地方台却拼命招揽春晚明星,比如赵本山家族、郭冬临等笑星、小虎队成员、王力宏等港台明星……一些节目甚至跟春晚直接PK,比如观众会拿央视《捐助》和赵本山、小沈阳在辽宁春晚的《就差钱》、《疯狂粉丝团》比,拿郭冬临的《一句话的事儿》和他在北京春晚的《签约》比。

  而这两年表面蓬勃、实则未成气候的网络春晚,却被电视台“收编”。北京台创造出电视、网络和手机“三屏合一”的“网络春晚”,其互动性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电视作为大众媒体的特质。记者发现,在这台晚会中,“草根”明星给大家带来的惊喜和欢乐不亚于大腕。比如其中有个5岁的“小魔女”,虽然变的魔术很简单,但是非常可爱。一个歌手用30多种明星的声音来唱一首歌,包括蜡笔小新和唐老鸭的声音,这种形式虽然在网络上已经不新鲜,但是放在电视上欣赏,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有人担心,在明星资源方面,央视春晚已经不具备绝对优势,而在节目方面,地方台又比央视尺度更宽松,形式更灵活。这种情况下,央视春晚如果没有新的看点,它唯一的优势———垄断,将会逐步瓦解。

  研究观众,提供“主旋律”娱乐

  在观众口味越来越高、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春晚要怎么做才能留住观众,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也很迷惑的问题。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能够发现春晚的植入广告,也能够发现它植入的改革因子,比如去年顺应民意,推出宋祖英和周杰伦的“英伦组合”,今年同样采纳网友意见,努力让解散多年的“小虎队”在舞台上重聚。还有让大家很不待见的那些网络流行语。显然,春晚想讨好年轻人,但又不敢太新锐,做这些尝试也是“用心良苦”。

  魏明伦的想法比较悲观:“以前,春晚还没结束,我就接到很多媒体的电话,问我的评价。但今年我发现情况已逆转,我找不到人摆龙门阵,文化人、媒体人都不关心春晚了!”对于春晚应该何去何从?魏明伦称,他十年前曾给春晚开过“药方”,希望由张艺谋来导演春晚,但十年过去了,张艺谋也已成为“红得发黑”一族。现在,春晚就算改变思路,也已经很难赢得观众的关注了。

  李幸则认为,央视春晚要改革,最基本的是要研究观众,观众要的是什么,怎么满足他们的需要?电视台自身只是个媒体,原创能力不行,央视春晚把关又太严,很难让原创能力强的东西进来,这是一个悖论,没办法。网络原创性强于电视,因为智慧在民间,民间智慧直接体现在网络上。所以现在春晚只好像网络学习,“它的意识还不够强……我主张要系统学习网络,学习网络精神,不要猎奇。如果春晚仍然关起门来,可能现在更差,至少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从善如流。”

  有人提出,央视春晚对民众的鉴赏力误解。观众需要俗,但不是这个平台,不是这个时段,一味迎合反而不伦不类。既然走通俗之路走不下去,干脆就来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有口碑又利于传播。“类似于维也纳金色大厅,搞一个中国的金色大厅,搞一点洋派的,一点好的、民族的东西。老百姓不一定要那些很俗的节目,以前那些雅一点的大制作、轻喜剧、轻歌剧效果还不错。比如有一年《千手观音》很讨好,体现了关爱残疾人,属于主旋律,又体现了艺术的美。这种节目,我们一年还没有十个二十个?这样,让年轻人也感受一些优质的高雅文化,中年人也欢欢喜喜。”

  不少观众希望央视能够真正地“开门办春晚”,因为春晚是全世界华人的期待、向往和追求,它应该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人民,属于大众,而不应该只属于中央电视台,让少数大腕儿控股春晚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研究观众,首先要倾听观众的意见。很多观众认为,春晚可以“主旋律”,但是不应该“主旋律”得那么生硬,沦为宣讲和说教。以前大家爱用的例子是美国影视剧,他们都是非常美国主旋律的英雄主义。现在,我们自己的艺术领域也有很多成功的典范,但春晚没有学到。所以有观众说:“春晚娱乐而不放松,布满意识形态主导的线索,连仅供娱乐的真诚和活力都没有。”

数据统计中!!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