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店的信誉度是网上买家消费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曾经引起轰动的淘宝信用体系闹得沸沸扬扬。网友质疑之声四起,淘宝岿然不动,坚称自身没有问题,时隔半年,终于揭晓事实真相。
淘宝事件一波三折,事件起因源于一则央视报道。2009年,经济半小时的节目报道了一个让所有淘友关注的话题——淘宝的信用体系难以让人信任。事后,众多卖家纷纷致电淘宝客服电话,质疑其安全稽查系统的可靠性,指责淘宝出了个极其垃圾的稽查系统,误查严重,而淘宝网客服人员则坚称该系统查虚假信誉的准确率为99.99%。经典对话录音在各QQ群疯传。反淘宝联盟更是在一夜之间组成,部分激进成员甚至对淘宝网发起报复行为,接连爆发“拍死门”事件。
淘宝诚信面临挑战,千余皇冠店作假难逃网络消费欺诈。淘宝网自创办之初,即提出“宁可淘不到宝,不能弃诚信”的原则。2009年7月24日淘宝网宣布,联手1.3亿会员发起“诚信自查行动”。2月28日,淘宝网正式对外发布了一份“打击炒信战报”: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淘宝共查处炒作信用商家22459名,其中皇冠以上级别的就有1327名。这个数字是自查成绩也是自查漏洞,为什么这些信用炒作商家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没有被发现?消费者因为虚假信用体系蒙受的损失由谁来承担?此次自查到底是一个回应质疑的姿态,还是真刀真枪地打假,更何况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这种自查难以让公众信服。
信用问题是网上交易的最大难题。由于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网上交易的首要问题是诚信。通过支付宝的居中担保,淘宝平台上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首次得到解决。以历史交易数据和交易双方的评价为基础,淘宝的信用评价体系成为平台上商家和用户达成交易的重要参考。可以说这是一大创举,也提出了网络信用考核的难题。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缺少监督的企业自查难保公平。基于自身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尽管可以相信淘宝的自查决心是真诚的,但企业自查制度本身显然先天不足:首先,淘宝本身是企业,追求经济利润是他的天性,就如之前承诺的自查准确率99%一样,希望是好的,但现实远非一句承诺来的容易。其次,淘宝目前的信用体系缺乏监管。只要企业利润追求模式存在,只要没有足够的监督体系,就很难保障网上购物的绝对公平。
3.15消费者权益日马上到来,随着网民增多,网上交易额的不断扩大,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权益亟需健全的信用体系做保障。信用应该是一种制度,而这种制度的最高形态是国家级的。淘宝网现在传递的是一种制度建设的尝试,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互联网信用制度的完善必须有赖于全社会和国家政府的重视和参与,甚至要有监督部门来监管。
注:此篇文章非本站原创,不代表本站观点。